中新网西安7月18日电 (杨英琦)记者18日从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获悉,经国家统计局核定,2023年上半年,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02元,同比名义增长6.7%,增速高于全国0.2个百分点;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6.2%。
分城乡看,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50元,同比增长5.5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0元,同比增长7.9%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。
上半年,陕西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735元,同比增加705元,增长8.8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4.9%;人均经营净收入1572元,同比增加87元,增长5.9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9.9%;人均财产净收入1077元,同比增加32元,增长3.1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.8%;人均转移净收入4518元,同比增加171元,增长3.9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8.4%。
据了解,上半年,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2.4个百分点,城乡收入比为2.62:1,较上年同期缩小0.06。二季度末,陕西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585.4万人,比上年同期增加13.9万人,同比增长2.4%。该省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。
陕西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较快增长。上半年,陕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897元,同比增长14.0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491元,增长13.5%;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803元,增长13.7%。(完) 【编辑:刘欢】
中新网乌鲁木齐7月18日电 (闫文陆 周璇)麦浪翻滚、满目金黄,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驰骋。近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(以下简称石河子市)的麦田里,一派丰收景象。
为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石河子市全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,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为助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做出贡献。
藏粮于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
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,拥有耕地478.8万亩,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总划定面积275万亩。
目前,石河子市的3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已全部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。
专家组对八师石河子市143团十六连冬小麦高产示范田示范样方进行面积测定。 李秀 摄
“为鼓励职工种粮积极性,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资金。发挥典型引领作用,示范带动全市粮食优质均衡发展,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只增不减。”石河子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,“稳政策、稳面积、稳产量,为保障粮食安全积极行动。”
超额完成任务,是新疆兵团人对夯实粮食安全最铿锵的回答。
藏粮于技精量播种助力增产
“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,单产有望创新高。”望着金色麦田,石河子市143团农业发展中心主任谢勇笑眼盈盈,他说,“石河子职工家小麦亩产低于720公斤的比较少。”
143团是当地粮食种植大团,精量播种技术更是为粮食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。2019年到2022年,小麦平均亩产从468公斤跃升到724公斤,最高亩产达到853公斤。
“我们根据气候资源条件划定小麦主栽种植区域,实施良种工程、推广应用滴灌小麦‘井字型’播种技术等措施,单产取得突破性增长,去年143团16连的滴灌冬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达842.89公斤。”谢勇说。
今年,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再次刷新纪录。7月8日,八师143团16连职工石磊种植的一块新冬52号冬小麦亩产894.3公斤,刷新新疆冬小麦亩产纪录。当日,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邀请新疆农业技术推广总站、新疆农业大学、新疆农垦科学院、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,对143团16连创建的冬小麦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打实收。
“这个产量,在我的预料之中。”新冬52号冬小麦培育人、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专家洪雪梅说,“新冬52号是2015年审定的一个超高产小麦品种,具有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的特性,有亩产量上900公斤的潜质。”
精准种子、精准播种、精准施肥、精准灌溉、精准收获、精准监测的“六项精准农业技术”,配合良种良法、模式栽培、地膜覆盖、节水灌溉、盐碱治理、配方施肥、综合植保、高标准农田、土壤深松、防灾减灾的“十大主体技术”,实现了农业高效精准生产,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石河子市在各团场开展多点高产试验、大面积示范,形成小麦、玉米、大豆高产技术模式,提供可看、可学、可借鉴、可复制的高产模式。
全程机械化是石河子市率先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底气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.5%,职工群众种粮变得越来越轻松。
北斗导航大马力拖拉机、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等高性能新农机广泛应用,与人工智能、5G、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,促使石河子市农业生产更精准、更高效,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。
优化“代码”做强“种子芯片”
仓廪满实,从一粒种子开始。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粮食产量的提升离不开优质种子的支撑。石河子市依托新疆农垦科学院、石河子大学、石河子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队,不断优化“代码”,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。
“小麦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到审定大约需要12年。在数以千计的杂交组合里,最后可能只能选育出一两个满足高产、抗病、优质、抗逆等条件的新品种。”洪雪梅说。
目前,洪雪梅带领的科研团队育成的8个冬小麦新品种已在新疆进行了大面积应用推广,约占北疆冬小麦种植面积的60%。在生产实践上,新品种5次创新疆高产纪录。
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,一个良种带动一个产业。石河子市有充盈的专家团队为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,粮食作物单产越来越高,夯实了端牢粮食饭碗的根基。(完)